首页 > 滚动 > 正文

甄别“留改拆”处理好“显”与“藏”

2020年01月17日 14:08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杜晨薇 曹飞 见习记者 顾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9年上海完成了55.3万平方米、2.9万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在去年旧改跑出加速度,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基础上,上海今年提出将完成55万平方米、2.8万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目前,中心城区剩余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主要集中在黄浦、杨浦和虹口区。如何更快更好推进全市旧改工作,争取早日完成全市旧改任务,成为两会会场内的一个热议话题。

  多途径保护城市肌理

  推进旧改,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百姓福祉。这些年,上海努力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既提升居住条件,也完善功能设施,让群众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将坚持留改拆并举,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与大居建设、住房保障。

  城市更新,不仅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使之可阅读、可展示,也要充分考虑民生功能、公共服务的留存拓展,让历史街区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好彰显上海的城市魅力。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尽快甄别“留改拆”,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做到应留的必须留、该改的全力改、当拆的加快拆。同时,保护修缮要充分考虑建筑肌理和原有风貌,处理好“显”与“藏”的关系,多途径保护城市肌理,切实传承好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曾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留存着浓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风貌。但由于区域内绝大部分建筑为旧里,房屋本身没有卫生设备,要靠手拎马桶,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很高。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结合的探索实践,去年春节前,张园通过“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保护性征收方式,顺利达到签约生效比例。其中一座历史保护建筑甚至还“变身”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张园大客堂”,成为周边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老人们不可或缺的社区食堂。

  两会会场上,数位关注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和旧改的代表与委员们,也都提到了这一城市有机更新的成功案例。

  “对老百姓搬迁后的房屋,尤其是老城厢地区的房屋,具体如何管护,如何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等问题应予以思考。”王训国委员建议,可以充分发挥委员专家的专业优势,为打造上海新的名片作贡献。秦文君委员也认为,在旧改过程中,要跟进文化创意项目,留下上海文化的记忆。

  “留人留房”要解决基本保障

  去年,上海旧改跑出加速度,但也要看到中心城区仍有11.5万户的“拎马桶”现象有待解决。代表委员们认为,对于“留人留房”的历史建筑,要考虑通过成套化改造,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去年,黄浦区完成旧改签约1.2万户以上,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浦乃至上海的旧改任务依旧十分繁重,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仍然十分迫切。”谈到旧改,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感受颇深。杲云介绍,黄浦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通过抽户等方式,让一部分居民搬离,每户居民增加3.5—5平方米不等的煤卫空间,通过成套化改造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历史建筑也实现了“留人留房”。

  陈永亮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关注这些居住条件十分困难的居民,加快无卫生设施的各类老旧住房改造,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部解决群众“拎马桶”问题,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旧改工作是“天下第一难”,政府统筹资金、房源难,社区干部调节家庭矛盾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依靠多方合力创新突破。目前,上海围绕创新旧改模式,已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例如去年推出的“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新模式,通过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介入,采用市场机制,从多渠道融资进行旧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网友声音

  网友“令狐盛云”说:

  老屋也需要善待,希望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能留住老城厢记忆。

  网友“CR”说: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变化,着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口号。

  网友“junjie”说:

  旧改推进可以有多种手段和方式,同时也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有的房子,历史价值突出,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升级改造,修旧如旧;有的房子,年久失修危害安全,就应该果断一点,给老百姓一个全新的家。

  记者手札

  旧改的底气

  顾杰

  “老、小、旧、远”中的“旧”,历来被视为民生问题中的“老大难”。今年的两会上,旧改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过去一年,居民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期待,汇成两会上的一条条建议。通过调研、讨论,政协委员们提出了诸如打通多渠道融资路径、加强市级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创新政策平衡资金等意见,为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城市更新和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献计出力。

  旧改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关乎城市空间的重塑,更因为其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对上海来说,不同片区的旧改工作,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推进中,既要有统筹施策的宏观规划,也要有因地施策的绣花针功夫。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带着问题来,奔着解决问题去,提出的旧改建议也越来越有针对性。比如,有代表提出,当前某些片区的旧区改造工作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尤其是拆迁安置房源、资金、拆迁政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旧区改造的进程。对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市级部门的财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政策、进一步拓宽旧改资金渠道等。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往往越需要柔性的手段和创新的思维。比如,有代表就提出,可以采用“市区联动、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全新征收模式,引入更多资金雄厚央企、市级国有企业以及经验丰富的民企,通过雄厚资金和专业操作的带动,有效分担区级资金压力。

  说到底,旧改是一项群众工作。如果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里,这项工作就难以真正做好。正如有一位代表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这是我们推进旧改的底气,也是迎难而上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 :韩璐)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