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小水电带来的经济发展

2019年09月17日 10: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今年78岁的余圣楼是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党员干部,经历了闽清小水电繁荣发展历程的他,谈起那段往事还是眼里泛光。

  新中国建立初期,闽清县域相对封闭、落后,改革开放力度轻,步子小。20世纪60年代初期,县内“五小”工业促进了农村小水电事业的迅速发展,当时许多社队纷纷投入到了电站的建设中去。

  余圣楼回忆起当时用电情况时说道:“那时候乡镇只能靠小水电自发供电,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就拿闽清城关来说,像化肥、瓷砖、炼铁、造纸等工业是当时的用电大头,用电高峰时期还只能施行“停三送二”的供电策略才能保持生产,居民用电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只允许安装一只5瓦的灯泡,电力奇缺。”

 

 1984年12月闽清宝丰水电站投产 图片来源:《闽清县志》

  20世纪70年代初,闽清县属三港溪三级水电站上马运行,许多乡镇相继建成40到250千瓦不等的小水电站,全县装机容量超过1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

  “水电有一个缺点,基本上都是径流式,受季节性影响大,枯丰水期发电电压不稳,像冰箱、电视这种电器根本无法使用,连灯泡都是时暗时明。”当时在县电力总站就职的余圣楼深有感触。为解决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需求、季节性影响大、电压波动不稳等问题,他向县政府提出了并入省电网的想法。

 

 1986年7月 梅城变电站为80年代末县域内规模最大 图片来源:《闽清县志》。

  “没有大型运输机,只能用人力、走板、滚轮、平板车在石头路上运输变压器。”余圣楼回忆,闽清山多路陡,为了顺利运输变压器,只能先把内部的绝缘油放光,在下面放枕木作为支撑,前拉后推才将变压器拖过去。

  1970年,闽清县第一座35千伏城关变电站竣工投产,建设全长19公里的35千伏大梅输电线路从闽侯县大目溪水电站引进电力,当时安装主变一台,容量1800千伏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缺电的状况,并使得全县小水电联网成为了可能。接着三港溪、店前、前坂、梅城等35KV变电站陆续投运。余圣楼开始组织起乡镇电管站联网,协商签订联网互供协议书,对联网内各电站的负荷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做到综合平衡,安全经济,满发多供。

  1983年,闽清列入全国100个、全省1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至1987年,全县有水电站173座,装机容量接近3万千瓦,经省人民政府组织验收,达到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标准,为福建省第四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县,取得了发电量、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存收入四个翻番的显著效果。

  近年来,为大力挖掘保护小水电等非碳清洁能源,国网闽清县供电公司主动开展小水电站普查工作,不断完善在册水电站基础信息台帐,积极管理并网水电运行方式,分阶段对企业购售电资格进行复查,有序推进在运小水电的规范管理工作,为闽清电网安全夯实了基础。(林坚 唐宇航)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