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六六”模式开辟“三农”新天地

2019年05月06日 15: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六六”模式开辟“三农”新天地

  ——赞皇县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赞皇县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以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地域、全方位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活动,按照“一城两廊三区四带五体系多点”总体布局,举全县之力打造省会西部生态屏障,逐步探索出一条“六六”生态乡村振兴新路径,为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环境优良指数均居石家庄前列,其中生态经济产值增速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优良率位居全市第一,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林业生态旅游先进县”和“美丽中国——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先进典范。

  点燃“生态振兴亮点”,培育六个典型

  赞皇县采取典型引路、能人带动、试点推广等措施,及时发现“闪光点”和“支撑点”,点燃乡村振兴的引路明灯。

  一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该县是千年古县和文化大县,还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文旅产业基础雄厚。为把这一绿色产业尽快打造成主导产业,他们充分利用“原村土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优势,积极树立发展样板,在土门乡建设占地1050亩的太行原村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园,在北京、杭州等地建立新产品设计室,在6个乡镇、37个村建立原生态种植基地和纺织基地,实现了沟域产业化、产业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形成了高端市场牵龙头、龙头企业带基地、生态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营格局。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元素的不断植入,原村土布不但享誉国内,而且走出国门,登上了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和德国、比利时服装展等国际舞台,社会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带动当地群众很快走上致富路。大放异彩的原村土布,大大激发了全县非遗产业的发掘、利用和发展,赞皇丝弦、赞皇旗鼓、龙门秧歌戏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旗帜,以文化为媒,以产业造势,有效拉长了绿色产业链和价值链,先后培育出一批休闲养生、生态观光、旅游文化基地,去年实现综合效益3.16亿元。

  二是依托大健康品牌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综合体。该县山区面积占70%以上,山峦起伏、绿水相依,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和最美的地方,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独特优势,非常适宜康养农产品产业发展。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们充分发挥河北枣能元食品有限公司产业链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优势,大力培树典型,先后帮助引进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红枣果肉饮品生产线,荣获“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很快形成产业集群。一花引来百花香,丸京干果、枣享、九维生物等30多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新兴产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先后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加工集散地和红枣产业基地,去年带动农产品增值收益3.6亿元。

  三是依托种植基地打造田园综合体。该县的山域经济和林业经济基本实现了种植基地化和产品区域化,为使种植基地的生态景观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集约发展、融合发展,他们抓住皇城枣海农业园区这个亮点,充分利用唐代六宰相、元代外交家赵良弼等历史文化优势,投资5.2亿元建设了大枣科技示范区、枣产品加工区、旅游观光区、唐朝文化一条街和状元文化街、特色农产品购物一条街等,集中打造集观赏、休闲、采摘、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深受群众欢迎。在这一综合体带动下,全县田园综合功能体系建设风起云涌,目前已建成22个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于一体的现代林果休闲产业综合园区和5大观光采摘区。

  四是依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产业扶贫综合体。针对小农经济、分散经济难以适应智慧化、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该县大力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实现由一家一户传统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大农业、大产业转变。他们积极扶植蕊源蜜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利用69万亩山场和45万亩枣林生态资源,带动8600户养蜂户做大做强蜜蜂“空中农业”,建成了中国蜜蜂博物馆和蜜蜂文化游乐谷,把小蜜蜂做成了大产业。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推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已达到355家,林果业和养殖业总产值达到31.8亿元,农民依靠林果业和养殖业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五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合作共赢综合体。该县生态资源丰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他们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培树外向型经济发展标杆,全力支持河北华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干果生产线,创建了“果之峰”“树林果语”等知名品牌,在非洲科特迪瓦、多哥、布基纳法索建立起子公司,与东南亚多国合作建立起市场分销中心,使这个高科技企业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腰果生产加工营销公司。市场是最大的机遇,效益是最好的风标。在这一企业带动下,全县到国外闯市场成为一种潮流,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

  六是依托原生态资源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综合体。该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原生态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发展全域旅游、全方位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以院头镇大石门村金鸡山景区为突破口,利用“山高、水清、气爽、村悠”自然环境,以沟域、河谷、水库、山头为特色,打造“小木屋、山泉水、菜园子、杏树林、石碾子”原生态风貌,建设特色写生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学生采风旅游,闯出一条特色旅游发展新路径。沿着这条路径,目前全县已建设起“十大风情小镇”,农耕文化体验、生态休闲避暑、原始森林探奇等项目遍地开花、争奇斗艳。

  释放“生态文明活力”,探索六种模式

  赞皇县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一是以新规划为先导的绿色村庄建设模式。按照乡村振兴规划统筹谋篇布局,全面开展庭院革命,大力推进最美家庭建设,以改厕为重点,积极鼓励农户进行垃圾资源化处理,发展沼气新能源,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目前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85%,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1个乡镇中有9个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评审,市级以上生态村达103个。

  二是以新农民为主体的乡风文明治理模式。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实现了乡贤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两会一约”全覆盖,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蔚成风气,社会和谐程度全面提升,先后涌现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省级移风易俗示范村6个、市级文明村6个、市级文明乡镇3个。

  三是以新环境为动力的精准扶贫模式。将10个深度贫困村作为重点,按“三清两拆”最高标准,对乱涂乱画、残垣断壁,以及占用道路乱堆乱放的杂物、猪圈、老式旱厕等进行专项整治,把深度贫困村打造成全县村容村貌整治的标杆和范例,以农村人居环境大变样、大改善,推进精准脱贫大突破、大提升。

  四是以新业态为支撑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掘依山傍水、天然泉水四季不断的生态养生优势,大力培植原生态休闲度假新业态,全县先后打造特色康养小镇12个,培育核桃、大枣、樱桃等特色产业采摘园和农业观光园16个,把山水绿成功转化成了产业绿。

  五是以新机制为保证的人居文化模式。积极开展“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主题活动,大力营造“林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山区乡村风情,建立推广绿色生活生产新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乡野文化水平,先后建成26个集“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风情小镇,不但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成为了北京、天津等多地游客回归田园的旅游目的地。

  六是以新品牌为牵引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土质好、水质好、空气好”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谷子、大豆、花生、樱桃、蜜蜂等特色产品为代表的种养业,形成了蕊源、小山庄、汇川等一批生态、绿色、无公害知名品牌,强力带动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明晰“绿色发展基调”,做好六篇文章

  赞皇县以建设“省会绿色屏障,太行生态明珠”为目标,按照“一城两廊三区四带五体系多点”总体布局,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一是做好“一城”文章出品位。围绕县城建设,投资10.7亿元实施了园林绿化、公园建设等30余项市政工程,高质量建成了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强力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国家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洁净城、省级食品安全城“五城同创”活动,将县城东部的五马山森林生态片区、南部的大枣生态观光采摘片区等五个生态产业片区有机连接起来,形成环绕县城的四大生态功能区,着力打造生态县城。

  二是做好“两廊”文章添魅力。槐河、济河是该县的母亲河,也是乡村振兴的两条生态走廊。他们沿槐河两岸栽植樱桃、核桃、大枣及其他杂果3万余亩,形成水果产业带,春天百花齐放,秋天果实飘香;沿济河两岸建成十里荷塘、百里绿廊,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环境带、旅游带、致富带。“两廊”生态带成为全县两条靓丽的风景线,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三是做好“三区”文章创特色。在西部深山区,着力构建以嶂石岩、云顶草原、赞皇山为主体的生态休闲旅游风景区;在中部浅山丘陵区,积极打造以45万亩大枣、35万亩核桃、2万亩板栗、1万亩樱桃基地为重点的中部生态农业区;在东部山前平原区,按照产业高地、生态新区的要求,建设东部绿色工业区。三区互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绿色发展格局,有效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四是做好“四带”文章强支撑。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开发建设平赞高速公路沿线、京赞公路沿线、通往嶂石岩景区公路沿线和通往棋盘山景区公路沿线四个生态旅游带,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全力打造沿路经济隆起带,让贫困群众早致富、快致富、致好富。

  五是做好“五体系”文章夯基础。充分发挥赞皇“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按照森林、农田、湿地、人居和生态经济五个体系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全面布局、综合施策,大力提升生态效益和产业效能。

  六是做好“多点”文章焕生机。该县境内有2条主要河流、2个中型水库、62个小型水库、94个塘坝,如一粒粒珍珠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赞皇大地。为使这些点尽快亮起来、美起来、火起来,他们先后投资8亿多元,相继实施了70多项水利工程,在全县构筑起水域联通、沟渠贯通、河系互通的水势布局,同时用路网把各个节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多条山廓水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出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景观。

  集聚“美丽乡村势能”,抓好六大行动

  赞皇县针对生态建设的难点、痛点和热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开展专项行动,进行重点突破。

  一是开展国家级园林城创建行动。投资6.8亿元在槐河两岸及县城周围打响了生态景观建设攻坚战,“七一”前将建成环县城生态水系,打造出靓丽的“县城之眼”风景线。

  二是开展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行动。投资4400多万元对农村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逐步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彻底改变了困扰乡村的脏乱差现象。

  三是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行动。以建设全域3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上项目、上水平、上特色旅游创建活动,先后打造出5个3A级以上景区集群,重点引进了20多个高端旅游项目。

  四是开展污水整治专项行动。投资3900万元对白草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沿线重点区域和全县212个行政村的污水进行了集中治理,在县城和建制镇分别建立起5个污水处理厂,全部消灭了劣V类水体,使全县90%的地表水达到了III类以上水质。

  五是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对87家“散乱污”企业全部进行了关停,对45家“十五小”、“新六小”非法生产企业全部进行了取缔,先后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起,拘留16人,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六是开展“清源净流”雷霆行动。针对矿山无序开采和河道占用等问题,在全县开展了全面整治活动,先后关停影响生态环境和山体植被的采矿企业59家、污染河流的采砂场和采石场125家,山体修复和植被恢复取得重大进展。

  对标“全面小康社会”,明确六大工程

  赞皇县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脱贫奔小康,开展了靶向治理、实施了产业救助,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使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走上了致富路。

  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小资金撬动大发展。扶持利通商贸公司着力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建设,在梁家湾、下徐乐、虎寨口等7个片区建立“扶贫微工厂”,每年获得收益资金124.8万元,使贫困群众成为“享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三金”农民。通过该龙头企业资金“二次分配”,将收益资金的40%用于贫困村公益事业,60%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救助,带动了28个贫困村4600余名贫困人口受益,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二是实施“旅游辐射”工程,小餐饮成就大梦想。依托旅游景区,围绕嶂石岩、赞皇山、天台湖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周边沿线“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休闲观光产业,大力推动当地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乡土文化等业态全面发展。去年全县旅游业收入达到5.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600多人。

  三是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小岗位扶强大工匠。对就业基础较好的青壮年贫困群众,免费进行果树嫁接、家政服务、网络客服等专业技能培训和定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去年全县转移贫困就业群众1500余人,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有500多人成为县级以上技术能手。

  四是实施“家政救助”工程,小家庭优化大格局。制定《推行特困家庭家政救助服务的实施意见》,从具有劳动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贫困户中选择人员,政府出资组织家政服务队伍,为五保户、低保户、残障户等提供全方位服务,既为贫困群众找到了就业岗位,又改善了户容户貌,提高了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五是实施“互联网+扶贫”工程,小网络开辟大天地。开发“大美赞皇”网络平台,宣传推介樱桃、蓝莓、板栗等特色生态产品和“枣夹核桃”“树洞蜜”等特色民俗产品,全县有60多个产品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和河北省名牌产品,网络交易额达6亿多元,很多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搞起了“网络生产”。

  六是实施“生态循环”工程,小养殖做成大产业。全县开设了100多个柴鸡特色养殖基地,形成了鸡粪产沼气、沼气为大棚果树供暖供热、沼液沼渣回田肥地、种植粮食作物当做鸡食原料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特色养殖、饲料种植、林果生产与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贫困家庭变成了致富的主力军。

  蓄势“全面生态振兴”,健全六项机制

  赞皇县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打造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治本之策,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主要优势、瞄准主要环节,全方位进行制度化改造和机制化建设,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推进体制。

  一是政府引导机制。为切实增强行政推动力度,该县聚焦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按照问题导向、效率导向和高质量发展导向要求,针对制度性壁垒,对政府运行机制进行了深改、重组和再造,搭建起统筹协调、分层实施、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的管理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各利益主体优势资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涉农项目资金27亿多元,培育建设示范基地40多个,政府搭台、群众唱戏,龙头引领、全民创业的新潮渐成风气。

  二是政策驱动机制。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全民参与”原则,出台了鼓励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实施了“三无偿”“四配套”绿色发展方案,对全县规模化植树实行无偿供应苗木、无偿帮助嫁接、无偿技术服务,做到水利、电力、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四配套”,树栽到哪里,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就通到哪里,旅游产业就发展到哪里。两年来,全县安排经济林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多亿元。

  三是林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林权“三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同时赋予经营权物权效能,使林地经营权可融资贷款、投资入股,增强土地流转动力。目前全县已完成林地流转11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生态农业园区32个。

  四是生态规划机制。作为全省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县,该县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多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建成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定位,划定了永久性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进行严格管控,国土受保护面积达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居全省前列。

  五是法制保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关于开展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决议》,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制定了38项创建指标,用最严格的法治、最有效的举措保护生态环境。

  六是生态融资机制。为使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流向生态建设,该县探索建立了生态融资机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股份制企业发展机制和生态保险制度,既给民间资本投资开放广阔市场,提供高能机遇,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在制度安排上,县财政每年列支生态创建专项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县级财政基本投入、上级部门项目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保障的多渠道投资机制,生态金融、绿色金融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高岚华 郭朝辉 李遂新)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