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从“乌鸦”到“蓝鲸”的蝶变

2019年05月05日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从“乌鸦”到“蓝鲸”的蝶变

  ——沧州渤海新区推动沿海绿色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沿海地区既是传统优势产业的聚集地,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策源地,如何加快转化沿海优势,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切实发挥沿海地区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河北省沿海传统重化工业区,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牢固树立和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沿海高水平开放的突破点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增长点,全力推动“传统重化工业区”向“沿海绿色增长极”转变,成功走出了河北省沿海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实现了由“乌鸦”到“蓝鲸”的华丽蝶变,为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8年,全区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5个,同比增长70%,占沧州市总数的61.5%,是“十二五”期间开工项目总和的一倍多,其中微排放和零排放项目占到63%。最近,在全国第五届绿色发展峰会上,渤海新区被评为国家“2018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一、坚决跳出传统路径依赖,着力破解“环境总量指标短缺”难题,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汇聚绿色发展新动能。作为传统重化工业区的沧州渤海新区,曾一度为建区时间短、指标存量少、上项目受限所困扰,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甚至成为一些干部的“两难”抉择。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他们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资源依赖路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生态的绿水青山才能变成发展的金山银山。一是扩大绿色有效投资,下决心走好不依赖总量指标上项目新路。该区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格“六个更加注重”和“六个坚决不上”,做到更加注重创新、绿色、质量、效益、规划、开放,坚决不上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规划要求、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集约发展要求的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4个,超10亿元项目41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6%,而单位GDP能耗却累计下降了24.6%。二是集聚绿色临港产业,高质量推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塑造。该区从产业结构总体偏重的实际出发,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计划,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绿色石化和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绿色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呈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质量的良好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规上工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7.4%。去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绿色石化产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达到40%。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20强”,跻身千亿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位列第118位,较2017年跃升76位,成为全省晋位最快的国家级开发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五年内渤海新区将形成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冶金装备等六大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三是打造绿色循环体系,大力度构建节能减排降耗全链条闭环。该区坚持把“吃干用净”、循环利用作为节能减排降耗最有效的方法、最理想的路径,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平台,积极构建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区域大循环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集中建设了30多公里的综合管廊,初步形成了从石炼化到新材料、从海水淡化到浓盐水综合利用等八大循环产业链。其中,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汇聚了阿可凌、巴安水务等一大批海水淡化项目,最终产能将达到35万吨,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链关联度已达到89%,被省发改委评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近三年,全区二氧化硫、氨氮、COD排放量年均削减19%、27%和37%,削减总量分别是“十二五”时期总和的1.7倍、2.9倍和3.6倍。

  二、坚决打破固有思维定式,着力破解“经常治理反复反弹”难题,在坚持标本兼治中探索绿色发展新举措。为迅速走出生态环境“治理-反弹—治理”的怪圈,该区坚决摒弃就治理抓治理的固有思维,紧密结合沿海开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以治理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新路。一是坚持科学治理,提升“技术含量”。首先抓试点开辟精管严控新路径。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展“一厂一管”精准治污试点,实现了企业污水独立排放、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远程管控,得到渤海环境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的充分肯定。其次开展无气味厂区、无气味园区创建。投资5800万元在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有毒有害恶臭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138种特征因子进行全天候覆盖、可溯源监测。再次积极推进企业超低排放。中铁公司投资11.33亿元严格按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进行了综合改造,正元化肥项目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脱硫脱硝再提升技术改造,华润电厂、国华沧东电厂等重点企业全部进行了工艺再造和结构优化,实现了超低排放。去年,全区主要排放指标总量下降70%以上。二是坚持系统治理,狠抓“陆海统筹”。该区把陆海统筹、以海定陆作为治理方向,突出绿色港口建设、陆源集中整治、入海河流治理,全力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下大力提升近岸海域水环境。他们瞄准生态绿色大港目标,加快推动黄骅港向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转型,有序关停了河口港区全部小煤炭和小散货码头,建成了东渡专业旅游码头;他们大力开展“船用岸电”试点,严格“汽运煤”禁令,加快“公转铁”步伐,总投资6亿元的皮带机管廊项目一期投用,每年减少污染物排放2万吨以上;他们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新发明的煤炭港区翻车机底层洒水抑尘技术,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投资4000万元建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筒仓群,比露天堆场减少粉尘排放97%以上。特别是利用船舶压仓水回收利用,建立人工湿地等绿色港口建设经验被全国推广,黄骅港被《中国水运报》评为“中国最美港口”。他们突出“清(清淤)、蓄(蓄水)、治(治污)、提(提升生态环境)、建(建设沿海景观)”五字方针,扎实启动廖家洼、石碑河等“七河一堤”生态改造提升工程,坚决关停取缔沿线全部88家“散乱污”企业,强力推进入海口围海养殖、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等专项行动,彻底解决了“黑臭水”问题。目前,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提升,得到渤海环境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充分肯定。三是坚持源头治理,做到“釜底抽薪”。针对项目工地多、渣土倒运多、道路飘洒多、运输扬尘多的实际,在加强全天候、多部门联合巡查的同时,该区把项目用地填补方和项目工地取用土紧密结合起来,精准核算新开工项目取填土方量,严格做到“总量平衡、超量严控”,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渣土的反复倒运,全区减少渣土倒运总量30%以上。针对露天堆场遍地开花、大风一起扬尘漫天的问题,从2015年开始,持续开展非法堆场料场整治行动,迅速跟进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集中整治等攻坚行动,累计清理非法堆场料场及相关违建9000多处,露天非法堆场料场全部“清零”。在此基础上整改提升现有物流项目,严格管控新上物流项目,确保项目按产业规划集约式布局,做到所有物料全部按环保要求全封闭入仓存放。四是坚持规范治理,推出“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工地管理的“368”规范,要求全区所有建筑施工工地必须做到“三块信息公示牌”齐备(项目效果图、规划公示图、工程进度及责任分工图),达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标准(施工工地高标准围挡100%、物料苫盖100%、出入车辆冲洗100%、现场地面硬化100%、湿法作业100%、渣土车封闭运输100%),确保“八个不能发生”(不能发生未批先建、拖延工期、非法转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拖欠农民工工资、项目资金不规范使用、违法违纪问题)。通过大力度综合规范治理,确保了各项环保措施落地落实。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空气质量连续领跑全市,去年优良天数达到221天,超额完成市达年度任务目标,PM2.5浓度51微克/m3,同比下降10.5%,绝对值全市最低。

  三、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着力破解“沿海资源保护开发”难题,在合理修复利用中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该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紧密结合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探索滨海生态环境系统修复与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和最佳路径,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做好滨海湿地文章,展现自然之美。总面积7500公顷的南大港湿地是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保持最完好的原始湿地之一,也是沧州市首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见证了渤海新区人六十年的绿色坚守。为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最小干预、以人为本”的原则,该区高水准编制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突出生态保护、科研科普、生态体验等功能,科学有序推进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他们与中科院等专业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实施村庄外迁、生态补水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目前湿地鸟类已达268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近50种。在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该区持续放大滨海湿地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效应,打造原生态体验路线,引进建设恒大文旅城、碧桂园康养小镇等高品质生态文化项目,南大港湿地品牌影响力迅速飙升,成为京津游客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热门首选,在第三届河北“不得不”旅游精品项目网络评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不得不约的网红打卡地”。二是做好海洋岸线文章,展现原始之美。渤海新区拥有140公里海岸线,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围绕自然岸线保护和修复,该区高水准编制沧州渤海新区《海洋利用“十三五”规划》和《工程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严格市级海洋功能区划,认真落实国家海洋督察整改意见,坚决杜绝违法填海造地和无证用海行为,重点规划建设64公里高标准海挡工程,充分利用原始岸线谋划“渤海一线潮”景观,在近岸入海河滩启动赤碱蓬规模试种项目,着力打造渤海特色的“红海滩”。他们坚持依托自然岸线、远离生态红线,扎实推进滨海公路、沿海高速歧口互通等“九路三互通”重大交通项目,合理布局歧口北方第一渔村、欧洲风情小镇等滨海旅游项目,打造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互动平台,让海洋岸线修复成为滨海生态旅游的靓丽美景。三是做好生态用海文章,展现和谐之美。通过规划改造现有盐田,投资33亿元打造了拥有国内最大的人工内海和人造沙滩的沧海文化景区,既从根本上破解了发电和多家海水淡化企业产生的浓盐水无处可去、排海污染的难题,又有效减少了近岸海域的人为无序干扰,初步形成了海水淡化-海洋旅游-盐业生产-盐化工“四位一体”浓盐水综合利用绿色循环产业链。沧海文化景区被省市评为PPP项目典范工程,渤海新区被确定为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园区。通过严格伏季休鱼管理,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投资1.2亿元完成了315艘老旧渔船集中赎买,有效压减了渔业捕捞强度。通过海洋生态再植和环境再造,进一步提高了发展承载能力,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生态修复”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创造了海洋生态休养生息的充裕空间。四是做好消白增绿文章,展现普惠之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该区针对沿海地区地碱水咸绿量少、盐碱地多增绿难的现实困难,持续开展绿化渤海新区大地行动。把生态绿化体系修复与绿色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沧州“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对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对照沧州中心城区标准,全面推进黄骅新城建设,持续开展海绵城市、园林城市等“六城联创”活动,加快街道林荫化、绿道休闲化建设进程,全区基本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全面提升园区和港区绿化水平,在发展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专门规划建设了宽1.8公里、南北纵贯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标准生态绿带。借势神华煤炭港区、中铁公司、达力普公司等开展绿色工业游试点契机,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绿色发展一起发力,投资1.76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21万平方米,使煤炭港区设施占地绿化率达到31.3%,较16年前建港之初增长了4.4倍。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完成绿化投资25.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100万平米,黄骅“盐碱地绿化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坚决扛起承接服务责任,着力破解“高效深度协同协作”难题,在增强创新能力中彰显绿色发展新活力。该区始终牢记沿海增长极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主动服务省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局,在高效深度融入中增强核心创新能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一是突出机制创新引领,打造京津产业转移升级版。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引进建设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跨区域管理先河,签约入园企业137家,开工和竣工项目41个,成功生产出沧州的“北京药”。签约落地的北京药企中,除了双鹤药业、万生药业等全国医药工业十强百强和知名药企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半数,“十二五”期间全国批准的1.1类化学新药20%落地该园。按照“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新区”模式引进建设的北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开始试生产,达产后将具备1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按照新区联创、协同创新模式建立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正式挂牌,黄骅港与天津港实现战略合作,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等六所高校跟进落地,北交大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等协同创新项目争相进驻。截止去年底,全区累计承接京津绿色合作项目达到1559个,仅去年签约项目就达675个,占到沧州市引进项目总数的61.4%。二是突出区域创新协作,争当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该区把支持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主动对标对表,积极对接融入,围绕打造雄安新区出海口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了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食品等一批产业承接载体,重点打造了17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1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渤海新区科创产业园、中捷高新区等科创园区,成为雄安新区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创新高地和国际一流科技教育高地的坚实协作支撑。在协同创新的强力带动下,去年该区实现了科研资金投入总量、“双创中心”总量、科研院所合作总量、科型中小型企业增速“四个全市第一”,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三是突出国际创新合作,搭建中东欧技术转移孵化新平台。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为契机,该区专门设立了中东欧技术转移孵化中心,成立了1.5亿元的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型企业合作产业引导基金,最大限度地放大中东欧国家技术转让成本优势,加快打造中东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优质平台。去年该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中小型企业合作论坛,累计签约落地合作项目40个,总投资300亿元。罗马尼亚房车、斯洛伐克D1园区沧州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中东欧合作区欧洲特色产品展销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捷克鲨鱼飞机项目接近竣工,年底前具备投产条件,捷克飞机“沧州造”将变为现实。初步预计,该区三年内将建成覆盖亚欧20余个国家的商品贸易中心和产业基地,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出海口和桥头堡。

  五、坚决防范化解生态风险,着力破解“责任压力传导不够”难题,在践行底线思维中保持绿色发展新态势。该区始终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时刻把压力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一是严格规划管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主动对标雄安新区,结合渤海新区城乡总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高标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和生态空间布局,从根本上解决“邻避”问题。重点突出沿海水城特色,坚持疏密有度、水绿共融、和谐自然的原则,着力打造“两心三片、三带四廊”区域生态安全架构。为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该区成立了规委会和规审会,严把生态规划关,严控生态开发线,做到规划即法、执法如山,确保到2035年全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60%以上。二是严格决策管理,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全区上下层层建立“三问”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前问需于民、实施中问计于民、完成后问效于民,把科学决策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效。延伸建立“晨扫描”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每天深入基层第一线,倾听百姓心声,寻找发展短板,集中群众智慧,给绿色发展安上了大众督查的“天眼”。三年来累计汇总梳理各类意见建议5238条,组织实施了总投资116.2亿元的129项环境基础工程,群众对大气环境的满意度由2015年的54%,提高到现在的98.6%,三年提高了44.6个百分点。三是严格应急管理,增强突发处置能力。在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的同时,把应急基础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由全球环境服务领军企业法国威利雅集团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的全省唯一危废综合处置中心建成投用;与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的危化企业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智能化平台启动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即将开工。随着防范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园区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明显提升。四是严格问效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尽责。以“日清日结”和黄牌警告为抓手,实行“年初集中承诺、每月考核通报、每季点评问责”责任制,全面落实“四个干”跟踪问效,紧盯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候干成不放,深入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整治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口红”现象,切实把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去年因生态环保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追责问责党员干部86人次,给予党纪处分53人,同比分别增长65%和56%,全区以强有力的责任意识构筑起绿色发展的钢铁长城,昔日煤飞尘舞的黑乌鸦,变成了领航发展的大蓝鲸,渤海新区正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示范者和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引领者。(高岚华 李建刚)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分享到:
35.1K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